“我們今年的早稻畝產達到了將近1300斤,那幾天每個農民臉上都是掛著笑的!能取得這樣的高產成績,關鍵在于品種和管理。”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種糧大戶凌繼河今年種植了8萬多畝水稻,他告訴記者,“這8萬畝地采用統一的管理模式,每5000畝都會分配一個農業專家,從肥、水、草、蟲、病等方面,指導農戶科學種田。”
江西自古被稱為“魚米之鄉”,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安義縣地處鄱陽湖平原西部,地形以平原為主,土壤以水稻土為主,肥力較高。在凌繼河的農田里,有600畝專門用于水稻品種示范,“每年能種200個品種,通過對比試驗,篩選出最適合本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凌繼河告訴記者,“不同的品種,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我們根據品種特性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例如,有些品種耐肥力強,就需要適當增加施肥量;有些品種抗病性較弱,則要加強病害防治。”
這些示范田不僅是新品種的試驗場,也是新技術推廣的重要基地。示范田中引入了智能化設備,進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通過科學對比和數據分析,不僅能夠選出最佳品種,還能優化種植流程,為農戶提供可復制的高產模式。這種“良種+良法”的精細化管理方式,讓每一塊田都發揮出最大的生產潛力。
“以前一家農戶最多管理200畝地,現在能管400~500畝,比之前輕松多了,機械化程度達到98%以上,產量和去年相比增產了20%。”良種和良法的結合,不僅提高了效率,還降低了人工成本。凌繼河說,“今年的稻谷種得好,有產量,有品質,大米并不愁賣,農戶也賺到了錢。”
凌繼河介紹,他們與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比如利用無人機進行精準施肥和病蟲害防治,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讓農田管理更加科學。“單產提高了,農戶的獎金也會更高,今年我們的員工年平均收入已經超過20萬元了,有些高產的甚至能拿到40萬元。”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江西省優選良種打基礎,通過實施“種糧一體化”行動,加大高產圓粒型早稻、耐高溫高產一季稻和高檔優質晚稻品種的推廣力度,堅持“五端”(即種業創新端、糧食生產端、大米加工端、市場消費端、服務保障端)聯動發力,實現增產增效。
良種是基礎,良法挖潛力。聚焦“有效穗不足、結實率偏低”等短板,江西省重點推廣了集中育秧、機插機拋、科學施肥、綠色防控、“一噴多促”等高產穩產技術,強化技術組裝配套和集成創新,示范點主推技術做到全覆蓋。
不僅是江西,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也通過良種良法配套在糧食單產提升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通過引進示范推廣一批穩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重點推廣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優良品種28個,全縣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6%。”睢寧縣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建成了2600畝的黃淮地區糧食生產技術集成創新高地,對接16家科研院所,開展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試驗示范,構建大面積單產提升綜合示范體系,涵蓋100余個作物品種、30余項關鍵技術,體系覆蓋地力提升、生物育種、緩控釋肥應用、病蟲草害綠色防控以及高產攻關等多個領域。
通過深入實施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河南省在近年災害多發頻發重發的情況下,有力支撐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我們大力推廣‘鄭麥136’‘百農307’等小麥高產抗逆品種和‘黃金糧MY73’‘現代959’等玉米耐密、抗倒品種,同時,集成推廣小麥深耕整地、鎮壓保墑、‘一噴三防’和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今年全省秋糧水肥一體化技術覆蓋面積達1109萬畝。”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近兩年的實踐,良種良法配套助力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今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1020/20251020_7/nmrb_20251020_13134_7_198002902544427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