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環境生物污染控制現場觀摩暨玉米穗腐病綠色防控技術交流活動在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舉行。相關省份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全國多地的科研專家與企業代表齊聚,實地觀摩技術實效、共商防控良策,一套以土壤健康為核心的玉米穗腐病一體化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備受關注,為破解玉米穗腐病及真菌毒素污染難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路徑。
玉米作為我國三大主糧之一,其安全生產直接關系糧食安全與民生福祉。然而,以鐮刀菌為代表的土壤習居病原真菌導致的玉米穗腐病,正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攔路虎”。玉米穗腐病一般年份發病率約10%~20%,嚴重年份和地區可達100%,全球每年因該病損失玉米約7400萬噸,占年總產量的5%~10%,相當于1.5億畝耕地的產量。更令人擔憂的是,病原菌還會導致玉米被黃曲霉毒素、嘔吐毒素、伏馬毒素等真菌毒素污染,不僅造成糧食損失,更對人畜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為此,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單位,組建科研團隊,開啟了玉米穗腐病綠色防控技術的攻關之路。
在雞澤縣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專家工作站(以下簡稱“專家工作站”)試驗基地,一片片玉米長勢喜人,與對照地塊形成鮮明對比。“你看這兩塊地,用了綠色防控技術的玉米,植株更健壯,穗子飽滿,腐壞的籽粒顯著降低。”專家工作站研究員姚彥坡指著田間對比試驗介紹道。
這套一體化綠色防控技術體系,整合了“土壤健康修復—病原源頭阻控—生態協同調控”三大核心模塊,構建起“土壤菌群重構—有害真菌抑制—玉米品質提升”的全鏈條防控路徑。在播種期,通過多功能微生物菌劑與種衣劑配合使用,既能防治玉米根腐病、莖基腐病,又能實現催芽壯苗;拔節期噴施玉米控旺劑,若品種不抗莖基腐病,還可與殺菌劑混用,降低倒伏風險;大喇叭口期針對性防治棉鈴蟲、玉米螟等蟲害和根腐病、莖腐病等病害,有水肥一體化設施的地塊隨水滴入微生物菌劑與生物誘抗劑;授粉灌漿期精準水肥管理與藥劑噴施相結合,全方位筑牢玉米“健康防線”。
姚彥坡介紹,化學農藥篩選與施藥時機優化是技術亮點之一。試驗表明,含殺蟲劑的處理組可減少48.3%~63.6%伏馬毒素污染,且在玉米吐絲后4~8天,通過農業無人機噴施殺蟲劑和殺菌劑,能大幅減少蟲害傷口,使伏馬毒素污染減少46.5%~68.3%。從全國試點情況來看,技術成效顯著:河北廊坊固安試驗基地中,采用綠色防控的玉米植株長勢顯著提升;河南新鄉原陽縣試點玉米穗腐病發生率較對照地塊降低50%;河南開封蘭考縣試點病害降低45%以上;即便在2025年降雨量不足往年三成的雞澤縣,該技術仍實現65%的病害防控效果,籽粒中伏馬毒素濃度大幅下降。數據顯示,這套技術可使玉米穗腐病及其毒素污染防控效果達65%以上,玉米單產提升6%~8%,真正實現了“控病、降毒、提質、增產”多重目標。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1010/20251010_6/nmrb_20251010_13126_6_1976405466213879874.html)